1805组Journal Club简报(2017-07-17)

时间:2017-07-17    点击数:

2017年7月17日,硕士研究生吴凡和刘同梅同学在组会上做了文献报告,具体内容如下:

报告人:吴凡 题目:Application of nanodisc technology for direct 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plant cytochrome P450s and their NADPH P450 oxidoreductase

报告内容:本文主要讲述了初步使用nanodisc技术和电催化技术来对P450催化系统进行改造和研究,主要包括1)使用nanodisc替代微粒体作为仿生物膜结构,稳定P450等膜结合蛋白。2)使用电极替代NADPH作为催化系统中的电子供体,并用循环伏安法检测催化系统中P450和POR的电化学特征。其主要过程如下:

a.构建包含P450和POR的nanodisc系统,并检测其活性

b.含有蛋白的nanodisc通过P450或POR中暴露出的丝氨酸残基吸附在金电极上,并检测蛋白质的活性。

c.循环伏安法检测含有P450或POR的nanodisc的电化学特征(如氧化还原峰与电子迁移等)。

d.使用金电极替代NADPH作为电子供体进行催化反应。

报告人:刘同梅报告题目:Diverse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Pseudomonas syringae in a thousand natural accessions ofArabidopsis thaliana

报告内容:植物一直受到病原菌的威胁而导致农业产量大幅下降,它们会进化出一系列机制去抵抗病原菌的侵染,同时病原菌也会进化。然而,植物到底有多少种防御机制去抵抗潜在的病原菌,仍然是一个问题。本文主要研究了

(1)1041种拟南芥对pst的反应,从中选定出14种具有诱抗活性

(2)利用已一类是经建立的方法描述14种拟南芥的相互作用机制

(3)将14种拟南芥分为三类,一类是基于细胞表面的抗性,第二类是诱导超敏反应性抗性,第三类是诱导SA上升进而诱导抗性。

本文对理解不同植株水平的诱导抗病机制进行了说明,对以后植物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关系理解有重要的意义。

通过菌落数分析得到抗病突变体的拟南芥

植株本身SA含量高有助于拟南芥抗病

未处理时,仅CIBC-16表达PR,经BTH诱导后,四种拟南芥PR蛋白表达升高

接菌后,突变体中ROS比野生型含量高

将14种拟南芥分为三类,一类是基于细胞表面的抗性,第二类是诱导超敏反应性抗性,第三类是诱导SA上升进而诱导抗性

Copyright © 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 天然产物及糖工程研究组(1805) 版权所有 All Rights Reserved. 
地址: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编:116023 电话(TEL):+86-411-84379061 传真(FAX):+86-411-84379061